首页 > 走进老家 > 丰溪镇 > 朝阳洞 > 详情正文

丰溪镇朝阳洞村——“鱼洞子”故事

2016-10-05 来源:老家网

丰溪鱼洞子的故事

丰溪自古以来不仅在山上盛产黄莲、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在清澈的山泉中、溪水里,还生长着一种稀有之鱼“泉鱼”。

“泉鱼”顾名思义是生长在不老泉中的鱼,其身扁长、全身呈银白色、貌似鲤鱼,肉质鲜嫩,肉味鲜美,不论是煎、煮、烤、蒸,其味芳香,入味爽滑。会吃鱼的丰溪人只要把做熟了鱼头夹好,用牙沿鱼头往后一滑,肉、刺便分家,刺上不带一丝肉。

丰溪有两个鱼洞子。其一是凉桥鱼洞子,离河面有50多米,每年下大雨的时候,都有大量的“泉鱼”涌出来。其二是马鞭河鱼洞子,洞口有30厘米大小,每年的谷雨前后,雷声一响,一斤左右的“泉鱼”便喷涌而出。鱼是先尾后头随水挤出来的,因此,当地的村民每当此时便用山竹编成篱笆,边上围上木板(俗称箭笆蔗),在洞口下接鱼。上个世纪六、七年代,人们每年都能在洞口接一、两千公斤鲜鱼。


鱼洞子.jpg

鱼洞子


马鞭河的鱼洞子在原盐大路对面,在上游居住的人从路上走都能清晰的看见对面的鱼洞子。1972年仲夏的一天,有十多个洞滨的中学生放学结伴回家,走到马鞭河时,突然天空中雷声滚滚,学生们忙加快脚步往家赶。跑在中间的一个学生无意间朝对面一瞥,惊讶的大声喊道“看,鱼!”,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朝鱼洞子看去,只见银光闪亮的“泉鱼”如潮水般往外涌。这时,雷还在响,但还没下雨,学生们来不及脱鞋,急忙从水中趟过河,因为手中都没有盛鱼的口袋,男生们便脱下裤子,把两只裤筒一扎,慌忙朝里装鱼,女生们也帮忙拣。三米见方的“箭笆蔗”中的鱼怎么也拣不尽。当他们正拣的起劲的时候,只听有人喊“那个在拣鱼,快放下来”。原来是山上干活的看鱼人听到雷声后往这里赶(看鱼人是离鱼洞子最近的一户人家,是生产小队派他守鱼洞子的,平时一起出工,出鱼时按交鱼斤数计工分,队里然后将鱼再分到各户),学生们慌忙往原路跑。由于拣的鱼太多,有的裤筒装满了,跑又跑不快,只好边跑边往外倒,回家一称,每人还有三、四斤呢。

丰溪的“泉鱼”出洞后,主要吃水中石上的污泥和青苔自然生长。因为每年从雨洞子里出的鱼多,人们过河,鱼就会撞腿,甚至还有人在薅稻秧的时候,也能逮上几条斤多重的鱼。鱼有“七上八下九归砣”之说,所以人们在劳动之余,便用自织的麻网每年的七月在河的上游捕鱼,八月在下游撒网,一两个小时就能捕上二三拾斤鱼,到了九月就有人偷偷的带着雷管炸药到比较偏僻的大河塘里甩上一炮,也能捞上十几条两三斤重的大鱼。炸鱼是个危险活,当地就有那么两人稀里糊涂错把点导火索的烟头丢进水里,雷管却在左手响了,落得个终生残疾。那时要数十多岁的小孩最有意思,他们到了夏季经常放学后把书包往家里一丢,约上几个同学便往河里跑,一般两个人围上一个石头,手往石缝里一探,肉乎乎的,心里那个爽呀真是不言而喻。摸到大鱼后,几个人便烧上火,把鱼撒上盐,扯几片南瓜叶把鱼一裹,放在火边烤,等有香味后再把瓜叶打开,用手轻轻那么一撕,放在嘴里一嚼,那个滋味呀,叫人一辈子都不能忘。

到八十年代后期,鱼洞子已不出鱼了,据说有人把洞前的“金鱼石”取走了。但笔者认为是人为的把鱼毒光了,得罪了“鱼神”。

所幸的是如今在泗水关的水库里,已有不投任何饲料自然养殖的几十万尾人工“泉鱼”。如果您到丰溪来,请不要忘记尝尝“泗水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