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秦巴片区 > 广元市 > 剑阁县 > 详情正文

四川剑阁鹤鸣山道教摩崖造像群

2023-06-29 来源:老家网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的鹤鸣山道教摩崖造像群分布于山之阴,为鹤鸣山最早的石刻,它以极高而独特的道教文化艺术价值,深深吸引着国内外研究者的目光。美、法、日等国专家纷纷前来考察研究鹤鸣山道教造像艺术,世界上许多文化艺术著作都收编有鹤鸣山造像的图版和介绍。

鹤鸣山博物苑

此山造像始于北魏晚期而盛于隋唐,凡大小21龛窟,共造像88尊,现存80尊(含浮雕像),瑞兽麒麟两尊。其中1—5号为大龛窟,21号龛为小龛,凿于唐代;6—8号龛、9—20号龛为小龛窟,凿于南北朝之北魏晚期(待考)。所凿的“长生保命天尊像”“五斗星纹图”“七星纹图”“六丁六甲神像”“太极演示图”“道士女冠像”,在唐代道教造像中绝世仅有;而“天龙八部神像”“双龙交合图”“持钵持扇神像”“道教内丹修炼术分解图”,在我国道教石刻艺术中也鲜闻少见;五斗米道之“三张修炼像”,在巴蜀道教造像中也不可多得。如此山这样规模大、造像多的道教石刻群,全国罕有。

鹤鸣山道教造北魏道教造像(9—20号龛)像依崖就壁而镌凿,西南北向带状分布,鳞次栉比,迭宕流韵,构成了一条道教石刻艺术的文化走廊。其规模壮观,年代久远,珍品甚多。

北魏道教造像

1、3、4号龛窟为长方拱龛,主像为“长生保命天尊像”(即“长生大帝像”)。其中1号窟造像凿于一山石,为残存半身像。像高113厘米,肩宽40厘米。体态丰盈,神姿端详,阔耳厚唇,双眼微开,目光前视;施无畏手印,袒胸露颈,头戴莲花冠,身着法衣,内穿褒衣长服,服袖宽大,内衣结带,法衣外披;头后浮雕桃形光环,光环上浮雕“五星纹图”。从题记确考,此窟造像开凿于“圣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丁丑五月”,距今已有1150余年的悠远历史。从此题记中还得知,1、3和2、5号龛造像时间应早于唐大中十一年,为唐初时所凿造。

4号龛长生保命天尊像

2、5号龛整体上皆为方窟平顶。2号龛凿像31尊,其中内窟高165厘米,宽176厘米,进深54厘米,凿像11尊。正龛圆雕主像一尊,左右侧龛各圆雕配像一尊,可惜这3尊像早年被盗,而主、配像头后之光环及上部浮雕完整无损。主像头部两侧,各浮雕“四神像”,为“天龙八部神像”。内窟窟门各浮雕一道士女冠像,像高110厘米,戴道士女冠帽,身着法衣,双手握笏板于前胸,目光前视,神态庄重严肃。

外窟高208厘米,宽176厘米,进深100厘米,凿像14尊,魔鬼4尊。左右两侧壁浮雕“六丁六甲神像”和“太极演示图”,“六丁六甲神”各有二神踏于二鬼之双肩或手掌上。外窟与5号窟外窟一样,左右镌门碑,碑额为浮雕“双龙交会图”,象征吉祥瑞泰。

2号龛天龙八部图

六丁六甲像

6—8号龛,为“持扇持钵神像”;9—20号龛,为“道教内丹修炼术分解图”;21号龛为五斗米教天师像。鹤鸣山道教摩崖造像群内涵深邃,文化厚重,其图谱和造型内蕴博奥。

鹤鸣石刻凸显着剑州人的文明与精神,这些石刻古风犹存,石韵悠长,构成了一幅博大精妙而蕴藉深沉的历史文化艺术长卷。